第三章 变形记

清婉居士 / 著投票加入书签

67书吧 www.67shu.net,最快更新阴阳两界花最新章节!

    《外国文选》今天讲的是卡夫卡的《变形记》。这门课的老师是周教授,一个瘦瘦高高、干瘦得仿佛一阵风都能吹倒的老头。

    他颇有几分幽默感。

    第一次上课就直言不诲地说:“你们看见我这个瘦高个老头有什么感觉?较瘦?我姓周,你们可以叫我周较瘦,如果愿意,更欢迎你们叫我周教授。”几句话,让人觉得很亲切。虽然我们有给授课老师起绰号的习惯,但到他,只能毕恭毕敬叫他周教授了。不过,他的课讲得还不赖。

    也许是受外国文化的影响,他着装一直很正统,总是衬衣,领带,西装,很有几分绅士风度。

    上课铃响了。这个瘦高个老头大踏步地走了进来。

    “好了,我们开始上课。”他虽然瘦削,但声音很宏亮,底气很足。

    “《变形记》作为西方现代派文学的奠基之作,也是卡夫卡被公认为现代派的鼻祖的重要作品之一,对后来的现代主义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可以说二战后的欧洲兴起的“荒诞派戏剧”、法国的“新小说”和美国的“黑色幽默”小说都受到了卡夫卡的启发。”

    他顿了一顿,用目光环视一周,见我们都在认真倾听,然后继续讲道:“卡夫卡最只是一个默默无闻,不被人理解的业余作家,但今天被称为现代派文学的大师,与但丁、莎士比亚、歌德相提并论,甚至他的名字已经进入了语言,成为一个词汇,kafkaesque,它的意思是卡夫卡式的,受压抑和噩梦般的。可见卡夫卡对世界文化影响的深远。但即使在今天,对卡夫卡仍然是众说纷纭,人们在他身上涂上了各种色彩。”

    “今天我们将分为三个小组研究,你们将从不同的起点走进《变形记》,以前我说过,文学的阅读在某种意义上是一种精神历险,希望我们的历险能有所收获.”

    他从讲台上慢慢踱着方步走下来,来到了窗前。深冬的阳光柔弱地从窗户照射进来,悄无声息地拍他的身上,在地上映出他浅淡的影子。

    “你们这组从思想探讨方面着手,主要从社会学、哲学等方面分析《变形记》的意义,并思考这部作品对我们今天的意义。”

    “你们这组进行艺术分析,与其他以变形为题材的文学作品、影视作品、传统小说比较,研究他的艺术手法及其效果。”

    “而你们这一组从情感体验方面,探讨其中蕴含的情感意义。”

    他一边说,一边用手自上而下挥舞着,把我们劈成了三个小组。

    其实我们对这部小说都不陌生,高中课本中已经收录了节选。

    一天早晨,格里高尔从梦中醒来时发现自己躺在床上变成了一只巨大的甲虫,全身长出了许多只细得可怜的小腿,坚硬得像铁甲一样的背贴着床而仰卧着,不能翻身,也下不了床.他曾经是全家的经济支柱,受到父母及妹妹的爱戴。但自从变形以后,这个善良、勤劳、正直、有责任心的优秀青年,却倍受家人的虐待。

    专横暴躁的父亲却全忘了昔日的父子之情,害怕“家丑”外扬,要把他赶回房间关起来。他甚至怀疑儿子会对家人采取暴力行为,恫吓他、用苹果砸他,想致他于死命。慈父之爱在他身上已消失殆尽,暴露出来的是极端的自我中心主义。

    母亲对儿子的感情似乎要深一点,她同情儿子遭受的厄运,但她不能接受儿子变成甲虫的事实,因此悲痛欲绝,但内心早已把儿子当作一个沉重的累赘了。

    更可恨的是妹妹葛蕾特。哥哥最喜欢她,时刻想的是她的快乐、前途,当哥哥最初变形后,她尚能做一点照料工作,如打扫房间、送饭等。但时间一久,她就再也“受不了了”。她痛哭着向父亲请求:“我们必须设法摆脱他”,“他必须离开这儿”。并狡猾地辩解说:这只大甲虫并不是格里高尔,如果是的话,他就应该“自愿跑掉”。这实际是在暗示格里高尔应该自我了断。她还无中生有地说:格里高尔会“要了你们俩(指父母亲)的命”,他在“迫害大家”,“想占领整幢寓所”。这一番歇斯底里的哭诉,把她内心的自私、狡黠、冷酷暴露得淋漓尽致。

    看到这里,我的心里凉森森的。导读里讲这篇文章充分地暴露了资本主义社会中人与人之间冷淡的金钱关系。但这种金钱关系真的只在资本主义社会中才有吗?我颇有些怀疑。难道社会主义社会中的人就会比他们高尚?

    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能用社会形态来区分的吗?

    格里高尔对一家人的言语行动,并没有惊诧,也没有愤怒,而是用一种清醒的、“平和”的、“沉思”的心态,接受了这种事实。他一边“怀着深情和爱意回忆他的一家人”,一边悄悄地死去了。他的死,使萨姆沙一家如释重负,大家沐浴着三月的春风,一身轻松出外郊游去了。

    我的心开始滴血了。家人是这个世界上与我们唯一有血缘关系的人,原本也应该是无怨无悔爱我们的人。没有了他们的爱,我们还有什么?

    但如果连他们都恨我,都抛弃我,我还拥有什么?所以,死亡对我来说倒真是一种解脱。

    “你说,如果我们也变形了,家里的人会怎么对我们?”方波突然碰着我的胳膊,小声地问。将我一下子从冥想中拉了回来。

    “这个嘛……”有一刹那间,我的脑海里出现了我变成甲虫的情景,我不禁打了个寒颤。

    “如果是我,我想我妈肯定会哭死的,她肯定跑遍天下,也要遍访名医来给我看病。”方波肯定地说。

    接着,她又转身去问别的同学了。她一直很活跃。

    我呢?我不知道。爷爷不喜欢甲虫,那只是危害庄稼的害虫而已。但如果他知道那个甲虫是我,他一定会好好养着它的。这一点我是可以肯定的。

    至于其他人,我就不敢想了。我不知道自己为什么对他们全然没有信心?

    很高兴方波没有追问我的答案,没有让我难堪。

    自由讨论结束之后,是总结发言阶段。而待到这节课快结束的时候,周教授清清嗓子,用很有节律地诗一般的语言说道:“巴尔扎克手杖上的‘我能摧毁一切障碍’,到了卡夫卡的手杖上变成了‘一切障碍都能摧毁我。’‘目标是有的,但是没有路,我们称之为路的,其实只是彷徨。’孤独脆弱、悲观自弃、苦闷忧郁的性格是卡夫卡小说艺术倾向形成的重要原因之一。

    《变形记》作为他的主要作品,也不可避免的带有卡夫卡强烈的自传色彩。主人公处在一种不由自主的境地里,迷失在梦幻一般的世界中,充满着恐惧和不安。他们都有一个目标,但是无论怎样费尽心机,也达不到自己的目的,最后终于走向灭亡。这也是卡夫卡作品的共同特点。

    如美国女作家奥茨说:‘卡夫卡是一个永恒的谜.要解这个谜就意味着解人生的真谛.'希望大家能静下心来,解读卡夫卡,解读人生的真谛。好了,这节课就到这里。”话音刚落,下课铃响了。时间恰到好处。

    他像19世纪的绅士一样,右手扶于左胸,头微颔,行一注目礼,然后扬长而去。他这就是周教授的风格,永远这么绅士,这么潇洒。

    这节课虽然结束了,但我的心依然替他悲痛。

    可怜的卡夫卡!

    他到底是怎么样一个人呢?他为什么这么苦闷,他经受了什么打击?也是来源于家庭的打击吗?

    他的作品虽然在文学史上取得了一席之地,但他的文章内容如此阴暗、悲伤,文学来源于生活,难道他现实的境遇也同样苦痛如斯乎?

    如果当真苦痛如斯,他又是怎样在这样的苦难中活下来的?是什么在支撑着他?他的生活中总会有一个爱他的人吧?

    也许我能穿越时空,去看看他。去问问他。

    若我经历了他的境遇,若没有一个人爱我,我又会作何反应呢?是巴尔扎克式的我能摧毁一切,还是卡夫卡式的让一切摧毁我?我的思绪又开始漫无目的地飘忽起来。